在歷史上南京有過大大小小不下百余個園林,但因時代變遷,大部分南京的古典園林都毀于戰火。現在得到完整保留的南京古典園林數量不多,已有600余年歷史的瞻園是其中之一。9月23日,在“金陵第一園”瞻園內的羅爾綱史學館中,年度重磅大展“何以見園——文物里的園林意象”展覽正式開幕,從瓷器、書畫、磚雕等文物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那些已不復存在的園林勝景和營造者們的審美旨趣。
中國園林最早起源于帝王狩獵的“囿”和通神的“臺”,秦漢時期演變為專供帝王理朝、游樂之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園林逐漸形成,到唐宋時期發展為寫意山水園林,元明清時期,一大批文人畫家參與造園,園林薈萃盛極一時。“何以見園”展覽分“觀合 園色如許”、“見微 匠心獨運”和“見心 詩意棲居”三個部分,展覽的第一部分,勾勒出中國園林的發展歷史,并通過表面繪制、雕刻有園林整體面貌的文物,來體現園林山水式的突出特征。第二部分從微觀視角出發,聚焦到園林的局部。通過山石、花木、建筑展現造園藝術的精妙,帶領觀眾從細處的審美旨趣體味園主的格局和風骨。第三部分以園中生活的人為主角,通過活潑溫暖的日常,窺視文人在恬靜的園居生活中自由悠游的性靈。
“南京的文化、歷史與園林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綜合業務部主任孔令琦告訴記者,毀于太平軍戰火今僅存地名的隨園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展覽展出了清代畫家林象棻的《隨園圖卷》,通過這件作品我們得以窺見曾經隨園的亭臺景致,“隨園可以說是清代南京故事最多的一座園林,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隨園最早是曹雪芹家的園林,曹雪芹寫的大觀園學界一般就認為是隨園。曹家獲罪后這個園子轉手給了新任江寧織造隋赫德,園子就改名成了隋園,再后來隋家敗落了,這個園子被袁枚購入,修葺后改名為了隨園。”袁枚在隨園與文人雅士交際往來,暢懷天地,使隨園在南京文化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資料圖】
林象棻《隨園圖卷》局部
清代畫家湯貽汾所繪制的《愛園圖》也是本次展覽中很值得關注的一件作品,畫面中最高的建筑為雞鳴寺,偏左的山峰為雞籠山,在石橋的右側便是愛園,園西的長廊處由南至北串起了三座亭閣,坐在亭內可以欣賞園內的水池、池北的亭廊以及遠處的高山佛塔,“以雞鳴寺為定位可以大致確定當年愛園的位置在進香河以東一帶,中間這條河就是進香河。”除了亭臺樓閣之外,孔令琦也細細的解說了這張畫中值得關注的地理細節,“在河上你還能看到小船,進園子這邊還有個小門,可以想象當年要進到愛園是需要坐個小船的,非常有詩意。”今天我們再去雞鳴寺,在進香河路上走一走,已完全不能找到愛園的蹤跡了,但面對著《愛園圖》,觀眾還能想象到“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的詩情畫意。
湯貽汾《愛園圖》
除了園林建筑,園林中文人雅士、士族女性的生活起居也呈現在了各類文物當中,展覽中展出了多件大小不一的瓷瓶、瓷罐、瓷碗,上面繪制了各式各樣的園林生活圖景,在松竹芭蕉下飲酒飲食的士大夫,在亭臺軒榭上彈琴吹笛的士族女子,“古典園林一方面文人審美、精神志向的體現,另一方面它也是生活起居的地方,在這些文物里我們可以看到非常鮮活、有趣的生活場景。”
中國園林審美與中國書畫、戲曲、文學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造景上要求曲徑通幽、胸有丘壑,“園林是古人把自然搬到自己家中一種方式,中式園林追求的是詩意棲居,不光是要好看,更要有詩意,今天我們走進瞻園,依然能夠感受到這一點。”
本次展覽將從9月23日持續至2026年1月4日。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視頻|沈昭
校對 胡妍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