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李中
人類點燃了AI的創造力,AI也為人類帶來新的行為展現。無論是文學寫作,還是藝術生產,AI均表現出驚人的創作潛能和生產水平。AI小說、AI音樂、AI繪畫、AI電影、AI短視頻等迅速涌現。人類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而AI創作來自語料庫。雖然AI也常常會被人類稱贊“富有情感”,然而其底層邏輯依然是根據使用者給出的需求信息進行數據重組,缺乏由真實的主觀體驗和切身感知帶來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缺失了歷史性的、社會性的、生命個體之間的有機聯系。
AI的創作行為越接近人類,越容易讓人誤以為其具有意識,從而影響人類的正常社會活動。因此為人工智能行為制定相關規范便成為其技術發展的“方向盤”。其中,為AI設置倫理邊界至關重要——限制技術濫用,讓技術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服務,不容它劍走偏鋒傷害人類自身。
過去人們對技術進步普遍懷有一種樂觀主義,而沖淡了倫理考量。即使是科學素質相對較高的青年群體,對人工智能的倫理風險也不太關注。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現在人們已經開始關注和思考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倫理風險。
比如在醫療領域,未來,AI可能通過處理少量的病例和實時數據成為診斷疾病的主要決策者。當醫生面對復雜病例時,可能更傾向于聽從AI給出的“最佳治療方案”,而舍棄自己的經驗和專業性,醫生逐漸從掌控者變成了執行者。同時,醫療責任的認定也會為如何更好地保護患者權益帶來挑戰。
同樣,金融是一個高度依賴數據和算法的領域,面對近似的經濟信號、監管政策變動或市場突發事件時,很多AI模型極有可能作出相似甚至同步的投資或風險管理決定,或將導致社會大量資金同向流動或同向撤離,催生“模型共振”效應,不利于市場健康發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等諸多文件都強調了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并為AI在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的應用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紅線”。未來各個行業的智能化,是涵蓋了安全、倫理、監管與社會責任的系統工程,既是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也是智能創新與倫理責任的有機共生。人類應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建立風險意識、掌握風險防范手段,正確認識和對待新科技、新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