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補可以和商家補貼疊加,會員還有折上折,正好趁著優惠為新家置辦幾樣新物件。”近日,“官方立減”“一件直降”“國補疊加”等優惠隨處可見,山東濟南市民劉女士趁此機會購入智能空調、冰箱等家電。
(相關資料圖)
近期,各大電商平臺、線下賣場開啟“雙11”活動通道,各類優惠方式接連上新,點燃了人們的消費熱情,擴內需促消費效應顯著。
“擴內需促消費可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維持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供需平衡,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兩新”政策的刺激下,投資和消費動能強勁,有力拉動了經濟增長。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0.2%,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1.2%,漲幅連續第六個月擴大,為2024年3月以來最高。
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分四批向地方下達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國家真金白銀的補貼接力發揮效能,促進居民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帶動相關商品銷量顯著增長。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冰箱等日用家電零售業、電視機等家用視聽設備零售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8.3%和26.8%。家具、燈具零售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3.2%、17.2%。此外,新擴圍后的手機等通信設備零售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9.9%。
進入11月,“雙11”購物節熱度持續升高,電商平臺、線下商戶的優惠力度不斷加大。政策與市場“兩只手”齊發力,有力拉動消費增長。
隨著多地開啟降溫模式,保暖衣物需求顯著增長。在內蒙古呼和浩特某商場內,各服裝店內紛紛掛上優惠標簽,眾多消費者在試穿購買保暖服飾。“這件羽絨服平時賣一千多元,現在商場優惠疊加品牌活動便宜了二百多元,而且還有好幾種贈品可以挑選,非常劃算!”居民王女士興奮地說,早在10月初她便在電商平臺將該羽絨服加入購物車,經過比較各種購買方式后,她發現近期該商場的優惠力度最大。
與此同時,各大電商平臺推出新消費模式,為促進消費開辟了新路徑。近期,即時零售廣受青睞,“線上下單—門店發貨—騎手配送”縮短了商品運輸時間,讓商品“即買即得”,服務即時可享。
抓住這一機遇,眾多品牌紛紛入駐各大電商平臺的閃購模塊,吸引了大量消費者。“這樣買東西不用等快遞了,下完單不一會商品就能送貨上門,不僅方便快捷,還可以享受平臺補貼優惠,便宜了不少錢。”家住北京朝陽區的李先生在某平臺下單一部新款手機,40分鐘后便拿到手中。
消費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多地推出促消費活動,持續點燃居民消費熱情。
在甘肅蘭州,當地組織全市400余家商貿企業、電商平臺、特色街區及商業綜合體共同參與系列促消費活動,通過政企聯動、文旅融合、線上線下協同等方式,推動冬季消費市場持續升溫;在貴州貴安新區,當地聯合30余家家電家居企業,發放消費券,推動消費提質擴容;在陜西漢中,當地以“樂享雙十一·悅購雙十二·煥新購漢品”為主題,融合線上直播、線下展銷、互動體驗于一體,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促進消費品以舊換新,激發居民消費熱情……
“促消費不僅要‘短期刺激’,更要做到‘長期循環’。”在蘇劍看來,為持續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一方面,要找準消費的敏感點,在不同的消費方向動態調整促消費方法;另一方面,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發放消費補貼,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穩定居民消費信心,從而提高人們的消費意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