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3點,江蘇靖江特殊鋼有限公司做了一件大事——一座總儲電量高達240兆瓦時的用戶側儲能電站,正式并網運行。
這不僅是江蘇省內最大規模用戶側儲能電站,更標志著這家傳統鋼鐵巨頭正式向“近零碳”轉型邁進。
(資料圖片)
靖江特殊鋼廠
不止是儲能
更是一座“綠色能源樞紐”
走進靖江特殊鋼廠,你看到的不是濃煙滾滾,而是:
◆迎風轉動的風力發電機
◆鋪滿屋頂、水面、廊道的光伏板
◆能發電、能遮陽的光伏車棚
而這些分布式新能源設備所產生的電能,正通過這座剛剛投運的儲能電站,“收得攏、用得好”,真正實現——綠電煉鋼。
靖江特殊鋼廠內的分布式新能源
煉鋼也能全靠綠電?答案在這里得到了肯定。
鋼鐵行業在制造業領域碳排放量較大,此次投運的儲能電站能存儲電量達24萬千瓦時,可滿足約2.5萬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同時具有快速啟動、靈活運行等特點,對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具有一定示范意義。
據測算,這一儲能電站每年可消納綠電1.68億千瓦時,換算下來,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2.06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15萬噸。這意味著什么?相當于植樹造林近4600畝,真正實現了“鋼鐵與綠色同行”。
國網靖江市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儲能站內進行電表安裝
為什么是“構網型”?
因為它解決了煉鋼的用電痛點
在儲能領域,“跟網型”與“構網型”是兩種常見技術路徑,而此次選擇構網型儲能,正是瞄準了鋼鐵行業的用電痛點。
特殊鋼廠內生產加工車間
煉鋼行業沖擊性負荷明顯——電爐一啟動,功率瞬間飆升,對連續供電穩定性要求極高——一旦電力中斷或參數波動,輕則影響鋼水質量,重則導致設備損壞,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傳統“跟網型”儲能需依賴電網電壓、頻率信號運行,只能跟著電網節奏走,而“構網型”儲能則像為鋼鐵生產裝上了“電力穩壓器”,能自主構建電網并穩定輸出電壓與頻率,應對沖擊性負荷,保障生產連續,成為傳統鋼鐵廠向綠色智能工廠升級的“關鍵一環”。
工作人員進行投運前驗收
智慧大腦:
接入“儲能云享平臺”
電站還接入了國網泰州供電公司打造的“城市儲能云享平臺”并完成儲能實控測試,實現了與區域儲能資源的協同調度。
國網泰州供電公司今年搭建的這座“智慧中樞”,核心價值在于打破儲能管理的“信息孤島”:通過對儲能設備運行信息的系統化采集和負荷側可調資源的聚合利用,既能實時監測電站的當日充、放電量,精準統計充放電達標率,也能將存量資源納入,發揮資源聚合對電力保供的作用。
目前已聚合42戶儲能用戶,總容量達18.8萬千瓦。
泰州城市儲能云享平臺
這種“統一調控”模式,讓靖江特殊鋼廠儲能電站不是“單兵作戰”。在迎峰度夏等用電高峰期,可與其他儲能資源協同參與需求響應,為區域電力供應穩定加碼;日常也能通過平臺優化充放電策略,進一步提升綠電消納效率。
據國網泰州供電公司儲能業務負責人賈豐全介紹,這一項目能為泰州靖江等地提升12萬千瓦調頻調峰能力,有效增強地區電力系統穩定性。
已投運的儲能電站
從“碳排放大戶”到“近零碳轉型”,靖江特殊鋼的這一項目,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次傳統產業與綠色能源的深度融合。
未來,這樣的“儲能+分布式能源”模式還將在更多行業復制推廣,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實實在在的“泰州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