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6日,三元股份召開股東大會,審議事項包括變更注冊資本、為子公司貸款提供擔保及變更會計事務所等多個事項,最后結果均獲得高比例贊同票通過。 在變更會計事務所及為子公司擔保背后,是三元股份業績持續低迷。由于核心產品液態奶在北京地區市場份額下滑,公司營業收入也在減少。 若非早年投資麥當勞還能獲得不菲的投資收益,公司或已經接近虧損。 在過去幾年頻繁更換總經理的背景下,三元股份業績并沒有好轉。在此背景下,新上任的80后總經理陳海峰能否帶領三元股份走出困境? 1 利潤來源于 麥當勞投資收益, 兩年減員超2500人 8月28日,三元股份發布2025年半年報。僅從利潤層面而言,三元股份表現尚可。2025年上半年,三元股份實現33.31億元,同比下降13.77%,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1.74億元,同比增長66.19%。 在營業收入下滑背景下,三元股份扣非后凈利潤卻大幅上升,而這與公司早年一筆投資有很大關系。 1991年,三元股份與麥當勞公司共同投資成立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雙方各出資1040萬美元,分別占比50%。 由于炸雞、漢堡等餐飲食品深受兒童及年輕人喜愛,三元股份合資成立的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業績逐年提升。 三元股份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北京麥當勞食品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8.88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3.31億元。按權益法計算,公司將獲得1.65億元投資收益,加上投資法國HCoLuxS.àr.l.帶來的1167.28萬元的投資收益,2025年上半年,公司獲得1.77億元投資收益。 這也意味著,扣除1.77億元投資收益,三元股份扣非后凈利潤還略有虧損。公司主營業務虧損與營業收入下滑有很大關系。 作為北京地區乳制品龍頭企業,三元憑借送奶到戶的銷售策略收入逐年攀升。 但隨著美團、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布局即時零售,三元股份市場份額有所丟失。在此背景下,公司營業收入逐年下滑。 2021年,三元股份營業收入高達88.50億元,此后公司營業收入波動下滑。2024年,三元股份營業收入下降至70.12億元,較2021年下降超20%。在此基礎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再度下滑13.77%。 在營業收入下滑影響下,三元股份也在大幅度削減費用。2022年三元股份員工還多達8491人,2024年公司員工人數下降至5913人,兩年時間公司減員2578人。 由于人工總數減少,公司管理費用大幅下滑。2022年公司管理費用3.67億元,2024年下降至2.67億元,兩年時間減少1億元。此外,公司管理費用及財務費用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三元股份了解,2024年公司員工總數較2022年減少2578人,該部分減少員工是公司裁員所致,還是主動離職?在公司主營業務乳制品銷售收入逐年下滑背景下,除減員減少職工薪酬縮減成本外,公司有無其他提升業績的方法?截至發稿,未獲得三元股份回應。 2 頻繁對外并購效果不佳, 激烈競爭下 市場份額丟失 作為北京市老牌國企,三元股份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 官網顯示,公司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牛奶總站。1968年,公司正式更名為北京市牛奶公司。1997年,成立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在2003年順利上市。 作為北京市國資旗下的乳制品企業,憑借國企信用背書,三元股份快速占領北京市場。2008年,在大部分奶制品企業身陷三聚氰胺的情形下,三元股份產品檢驗合格。 憑此,2008年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4076萬元,增幅87.2%。三元股份也成為2008年為數不多業績實現增長的企業。 彼時作為三聚氰胺的主角,三鹿集團身陷危機。由于三鹿集團員工眾多,為了不讓眾多員工失業,在國資主導下,2009年三元股份順利吞下三鹿集團。吞下三鹿集團后,由于整合不順利,加之原有營銷渠道喪失,三鹿集團持續虧損。 2011年,三元股份又聯合新華聯控股參與湖南太子奶重整,希望借此打開湖南乳制品市場。事后來看,該筆收購并不理想。2012年至2018年,太子奶除2015年盈利5萬元外,其余年份均在虧損。 在太子奶和三鹿集團拖累下,三元股份陷入持續虧損。東方財富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7年三元股份扣非后凈利潤連虧9年,累計虧損超9億元。 更為致命的是,作為北京起家的老牌乳制品國企,三元股份在北京營收也正在下滑。 2023年,三元股份來源于北京營業收入為48.14億元,占公司收入比例達61.4%。2024年公司在北京地區收入34.36億元,同比下降28.79%,收入占比下降至49%。 2025年上半年,三元股份北京地區收入僅為14.87億元,收入較2024年上半年下降23%以上。 作為國內超一線城市,北京是各大乳企競爭的重點地區。如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紛紛進軍北京市場。 2002年,蒙牛便在北京布局生產線,目前已有多條生產線投產,日產奶量突破300噸。伊利也在北京密云和河北廊坊建立了生產基地。 與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相比,三元股份經營規模、資金實力均相差甚遠。因此,在三元股份核心產品液態奶領域,蒙牛、伊利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頻繁做促銷,快速搶占三元股份市場份額。 2023年上半年,三元股份液態奶營收還多達24.36億元,2025年上半年下降至19.93億元。 面對現有困境,三元股份也在想法設法尋求改變,如減少SKU(指單一商品的不同規格或型號,例如不同規格的牛奶、酸奶等產品)、聚焦大單品。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三元股份改革并不理想,其爆款單品遲遲未能出現,公司市場份額被逐步蠶食,乳制品盈利能力持續下滑。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三元股份了解,公司液態奶銷售額持續下滑,市場份額逐步被競爭對手蠶食,公司自2009年便接連并購、持續改革,但實際效果越改越差,未來公司還有無應對策略,推動公司乳制品盈利回升?截至發稿,未獲得三元股份回應。 3 總經理更換頻繁, 公司改革效果不佳 在乳制品盈利能力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三元股份也在持續推進改革。 2015年,三元股份啟動公司國有化改革,2015年2月,復星通過旗下公司上海平閏以及創泓基金認購三元股份3.06億股A股,持有三元股份20.45%,涉及總額約20億元,為當時的第三大股東。 在復星介入后,三元股份開始持續對外并購。2016年,三元股份以13億元收購艾萊發喜食品90%的股份,該企業主要產品為八喜冰淇淋。 2018年,三元股份又與復星集團聯手收購了法國植物食品制造商BrassicaHoldings,收購價為6.25億歐元;2021年,公司又以11.29億元收購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46.37%的股權。 接連對外收購并未讓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如投資的HCoLuxS.àr.l.公司2025年上半年也僅為三元股份帶來1100多萬元投資收益。公司主要盈利還是來自麥當勞的投資收益。 僅從結果來看,截至目前,三元股份國企化改革似乎并不成功。在此背景下,公司也頻繁更換總經理。2011年至今,公司更是五換總經理,平均每任總經理任期僅為3-4年。 公司現任總經理為1984年出生的陳海峰,其2025年4月被任命為公司總經理。與前幾任總經理在乳制品行業長期工作不同,陳海峰在乳制品領域工作經驗并不多。 在擔任三元股份總經理之前,其曾在京東集團汽車事業部擔任副總裁兼總經理。前期,陳海峰還在飛鶴乳業集團擔任總裁助理兼大健康公司總經理。不過陳海峰能否帶領三元股份走出困境還需要時間驗證。 除頻繁更換總經理外,三元股份組織結構也在大規模調整。2024年年報顯示,三元股份總部部門從21個調整為14個,總部人員減幅46%。 組織結構改變,短期內并不能讓三元股份乳制品搶回失去的市場份額。作為消費品企業,如何改革創新,推出適合新時代消費人群的產品才是解決當下困境的最優解。 而這背后需要強大的研發作為基礎,但由于業績下滑,過去幾年三元股份也在削減研發費用。 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達1.92億元,2024年下降至1.19億元。在此基礎上,2025年上半年,三元股份研發費用同比再度減少30.69%。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三元股份了解,2025年至今公司已更換五任總經理,作為核心崗位總經理為何更換如此頻繁?且每任總經理都未帶領公司走出困境,是否意味更換總經理效果不大? 此外,在原有產品銷售不佳的背景下,公司有無計劃研發適合新時代消費者的產品?過去幾年,公司研發費用大幅下滑,是否會影響產品創新?截至發稿,未獲得三元股份回應。 對于三元股份而言,在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擠壓下,公司在北京市場份額逐漸萎縮,乳制品盈利能力持續下滑,企業利潤基本來源于麥當勞的投資收益。在此背景下,三元股份啟動改革,并大規模減員。但僅憑此,能否讓老牌乳企煥發新生,「子彈財經」將持續保持關注。